中庸之道是中國古代唯物主義思想中最具有辨證論和價值論的哲學觀點。中庸之道的內涵是什么?“過猶不及”是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則?對孔子的中庸之道人們曾一度認為是“和稀泥”、折中主義,這是一種誤解。折中主義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原則性??鬃拥闹杏怪绖t與此不同,“中庸”即中和,孔子是說兩方面有不同的意見,應該使它能夠中和,保留其對的一面?舍棄其不對的一面。這才是正確的中庸之道。
中庸實際上就是強調“凡事有度,過猶不及”的理念。孔子主張超過標準和沒有達到標準都不可取,因為“過”和“不及”是一樣的,同屬極端,違背了中庸之道。什么問題都要在“也認真”、“也不認真”之間尋找平衡,所謂“不偏之為中,不易之為庸”。毛澤東對此評價甚高,從哲學理論上,將“中庸”概括為:“是肯定質的安定性,為此質的安定性而作兩條戰(zhàn)線斗爭,反對過猶不及”(《致陳伯達》,《毛澤東書信選集》第141頁)。有鑒于此,毛澤東又肯定孔子“找出與確定質而反對左右傾的‘中庸’思想,是對中國哲學的一大貢獻”(《致張聞天》,《毛澤東書信選集》第147頁)。
“中”表現(xiàn)為一個恰切的“度”,是在面對復雜對象時精確把握事情的“分寸”?!爸小睆娬{的度,是一個合理的“度”,既不能過(過分),又不能不及(達不到)。這一合適的“度”非同小可,不可小看。同時,“中”還意味著合乎一定的標準或法則,意味著與人的生命和諧感具有某種同行同構的心理內在性。很多中外的談判家都非常注意在談判的目標、方式和態(tài)度上把握一定的分寸,這個分寸,就是“中”所意味的“度”。只有準確地把握好這個“度”,兼顧矛盾的兩個方面,不走極端,“執(zhí)兩用中”,才能實現(xiàn)自己預期的談判目的。比如,兩位不相識的讀者在圖書館閱覽室里查資料,其中的一位嫌空氣混濁站起來,走到窗戶跟著正要推窗,而另一位正好怕冷,于是一個想開窗,另一位不讓開,就這么一人一句地爭起來。這時管理員走了過來,她先止住兩人的爭吵,然后走到另外一間與閱覽室相通的房間,把窗戶都打開,讓新鮮空氣由那兒進入閱覽室。結果,兩位讀者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都得到滿足,問題便解決了。
“庸”一般解釋為平常,日常。三國何晏《論語集解》將“庸”解釋為“常行之?!保彼纬填U解釋為“不易”,南宋朱熹則解釋為“平?!?,公正地聽取對立兩造的申訴,便能得“中”。那么,這樣的“中”,已經不是道德范疇,而屬于認識領域了。這就是說,“中”不僅是善,而且也是真。李澤厚認為:“‘中庸’者,實用理性也。它著重在平常的生活實踐中建立起人間正道和不朽理則?!眻?zhí)兩用中,用中為常道,中和可常行,這三層互相關聯(lián)的意思,就是儒家賦予“中庸”的全部含義。自孔子之后,歷代儒家都很重視“中庸”思想的闡發(fā)及其運用,儒家所提倡的言行和而不流,中立不倚,剛柔適度,不卑不亢,一切都無過無不及原則。被中國古代談判家所靈活運用,使不少載入史冊的談判活動熠熠生輝,無不顯示了“中庸”思想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比如,中庸“和而不流”的思想,強調做事堅持原則,而又不隨俗移志,隨波逐流。周恩來很靈活地將這一思想應用到了外交實踐中,他為求得和平而采取靈活的外交策略,但絕不放棄是非原則。在處理重大外交問題時,周恩來一貫從全中國、全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fā),勇于堅持立場,同時又把原則的堅定性同策略的靈活性緊密結合起來,運用得體。在中美關系上,很長一段時間美國一直敵視中國,從1955年到1970年,中美雙方進行了,15年的談判,在談判中,中國始終堅持兩個原則,一是美國從臺灣撤出一切武裝軍事力量,二是美國政府同意中美兩國簽訂《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而且周恩來總理始終堅持必須先解決這兩個原則才能談其他問題,這體現(xiàn)了他在追求和平共處的同時,不失高度的原則性,在中法關系上,1963年10月,法國前總理富爾來中國訪問,表示愿意與中國談判建交,但與臺灣斷絕一切關系有些困難。周總理考慮到法國奉行獨立外交,不同于蘇美,所以在中法建交的具體步驟上采取靈活的態(tài)度。他指出,“如果法國認為采取勇敢地行動,斷絕同臺灣的關系,同中國建交的時機已到,我們歡迎這種決心,也愿意同法國建交。直截了當交換大使,如果覺得時機尚未成熟,還有困難,我們愿意等”。正因為他既堅持了原則,又運用了靈活的策略,使法國成為西方大國中第一個與中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的國家。